NEWS
紧密跟随国家产业指导及技术发展
神奇的“隔空充电”是如何实现的浏览数:1154

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,那么电就是科技之源。电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,它几乎渗透了每个行业的各个角落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、热能等不同形式,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。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,热能传播则需要介质。那么,电的传导需要介质吗?

目前,大多数情况下电确实是通过我们熟知的电线或电缆传导的。然而,电接口的频繁拔插极易损坏电路主板,电线破损、老化也容易造成漏电、触电等安全隐患。


那么,没有电线,电流能够传输吗?


随着科技的发展,一种全新的电能传输方式——“隔空充电”, 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。


隔空充电,就是导体中的交变电流形成电磁场,通过场的耦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(wireless power transfer, WPT)。


无线充电技术,顾名思义,就是不使用导线连接的一种电能传输方式。19世纪20年代,丹麦物理学家汉斯·奥斯特(Hans Oersted)发现,在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圆形磁场,且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存在特定关系[图2-21(a)]。19世纪30年代,英国科学家迈克 尔·法拉第(Michael Faraday)发现,当用闭合电路导体的一部分去切割磁感线时,导体上会产生电流。这种由电磁感应效应所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[图2-21(b)]。随后,人们将导体静止放置,把两个磁极对调,即改变磁感线的方向,导体上感应电流的方向也随之改变。当磁极发生周期性变化且导体线圈固定,或者磁极固定且导体线圈往复运动切割磁感线时,导体上就会产生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,这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交流电。

(a)

(b)

图2-21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 (a)“电生磁”现象;(b)“磁生电”现象。

交变的电流会形成交变的磁场,当其频率高于300MHz时,便会向外发射电磁波。无论是场还是波,都携带着能量。无线电广播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号,但其大部分的能量都会散失在空气中。无线充电技术,就是用一种非扩射性的场来聚集这些能量,从而实现能量在发射端与接收端的传递。


当发射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与接收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一致时,会产生所谓的电磁“谐振”现象,从而加强能量在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耦合与传递。依循这一原理,19世纪末,在哥伦比亚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,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尼古拉·特斯拉(Nikola Tesla)首次用无线电能传输的方式,将一盏磷光灯点亮,开启了无线电力传输的大门。


目前,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应用[11](图2-22)。

图2-22 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场景

以消费电子类产品为例,小到耳机,大到汽车,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加入了无线充电的阵营。当你走进餐厅,其桌面上都配备了支持手机充电的无线充电平台,用餐时只需将手机放置在桌面上,用餐完毕,手机电池也充满了;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道路甚至可以为驾驶中的车辆充电,司机不需要考虑续航里程问题,方便了人们的出行。


整体上,无线充电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:发射线圈、接收线圈、整流单元和逆变单元、负载。以手机为例,在手机背部和充电面板上分别放置一个线圈,充电板的线圈接通电源后,高频的交流电在发射线圈周围激发出高频交变的磁场。当手机靠近充电器时,其背盖上的接收线圈受交变磁场的作用,产生感应电流,通过手机侧的整流单元,将高频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,为手机电池充电(图2-23)。

图2-23 无线充电示意图

目前,行业领先的手机无线充电功率达到20W,距离可达数十厘米。汽车的无线充电功率从几千瓦到十几千瓦不等,如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某款低功率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为11kW。


无线充电技术正朝着便携性、远距离、高功率密度方向快速发展,未来将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,全场景无线充电将不再是科幻。无论是在室内使用的移动式电子设备,还是在马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,都将具备无线充电的功能。人们再也无须被烦琐的导线牵绊,也无须担心设备的电量不足。随处可见的无线充电,让你走到哪儿都能为电子设备自动充电。


当前,无线充电技术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。例如,充电效率随着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距离增大而迅速下降,通常设定两者间距不超过线圈直径的1/4。在使用时,发射线圈需与接收线圈中心对准,因为位置偏移会造成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程度下降,更多的磁场将以漏磁的形式存在。为了保证接收线圈侧的有效功率不变,需要提高电流强度来形成更强的磁场,导致系统热阻损耗增大,设备快速升温,从而带来其他安全隐患。


无线充电技术是新兴领域,面对该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,无数科研人员为之不懈努力[12]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,聚焦无线充电技术多频传输应用、损耗与传输效率评估、辅助机构设计,目前已成功搭建6.6kW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,传输效率超过92%,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

无线充电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,也可能给人体带来潜在的危害。大量研究表明,长期暴露于磁场超标的环境中,人体的生物磁场、内分泌系统等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,甚至导致某些疾病的产生。如何将该技术的风险降低,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,是科研人员应继续努力的方向。


服务热线:

400-9966-001

地址:衢州市衢江区东方广场7幢1007
邮箱:Meltfilling@163.com

Copyright © 融电云集团 版权所有
浙ICP备2023046329号